《经济学原理 第8版:微观经济学分册》第22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笔记)
不对称信息
人们在获得与相互影响相关的知识上的差别被称为信息不对称。
- 隐蔽性行为:委托人、代理人及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一个没有受到完全监督的人从事不诚实或不合意行为的倾向。
代理人:为另一个人(称为委托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
委托人:让另一个人(称为代理人)完成某种行为的人。
雇佣关系是经典的例子。雇主是委托人,而工人是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是工人在没有受到充分监督时责任心下降的现象。雇主可以用各种方法对这个问题做出反应:更好的监督;高工资;延期支付。
- 隐蔽性特征:逆向选择和次品问题
逆向选择是在卖者对所出售物品的特征了解得比买者多的市场上产生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买者要承担物品质量低的风险。这就是说,从无信息买者的角度看,其对所出售物品的“选择”可能是“逆向的”。逆向选择的经典例子是二手车市场。
- 为传递私人信息发信号
发信号:有信息的一方向无信息的一方披露自己私人信息的行动。
- 引起信息披露的筛选
当无信息的一方采取行动以引起有信息的一方披露私人信息时,这种现象被称为筛选。
一个买二手车的人会要求这辆车在出售之前经过汽车技师的检验。拒绝这个要求的卖者披露了他的车是次品的私人信息。买者会决定出一个低价或去寻找另一辆车。
- 不对称信息与公共政策
尽管不对称信息可以在一些情况下要求政府有所作为,但以下三个事实使这个问题更加复杂。第一,正如我们已经说明的,私人市场有时可以用发信号和筛选的组合,自己来解决不对称信息问题。第二,政府也并不比私人各方拥有更多信息。尽管市场的资源配置结果不是最优的,但它可能是可以达到的最好结果。这就是说,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决策者会发现很难改善所普遍承认的市场的不完美结果。第三,政府本身也是一种不完善的制度。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政府。
- 康多塞投票悖论
康多塞悖论:多数原则并不能产生可传递的社会偏好。
从康多塞悖论中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狭义的结论是,当有两种以上的选择时,确定议程(也就是决定对事项进行投票的顺序)会对民主选举结果有重大影响。广义的结论是,多数投票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社会真正想要什么结果。
-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从定义什么是完美的投票制度开始。他假设社会中的个人对各种可能的结果A、B、C等都有偏好。他又假设,社会想设计出一种能在这些结果中选出满足以下几个特征的结果的投票方案:
确定性:如果每个人对 A的偏好都大于 B,那么A就击败了 B。
传递性:如果 A击败了 B,B击败了 C,那么A一定击败C。
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任何两个结果A和B之间的排序不应取决于是否还存在某个第三种结果 C。
没有独裁者:没有一个人总能获胜,而无论其他人的偏好如何。
所有这些看来都是一种投票制度所应具有的合意特征。但是,阿罗证明了,从数学上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没有一种投票制度能满足所有这些特征。这个令人惊讶的结果被称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一个数学结论,它表明在某些假设条件之下,没有一种方案能把个人偏好加总为一组有效的社会偏好。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是一个既深刻而又使人不安的结果。它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放弃民主这种政府运作方式。但是,它认为无论社会在把其成员的偏好加总时采用哪一种投票方案,作为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这种方案总是存在某些方面的缺陷。
- 中值选民说了算
中值选民定理: 一个数学结论,表明如果要选民沿着-条线选一个点,而且每个选民都想选离他最偏好的点最近的点,那么,多数原则将选出中值选民最偏好的点。
根据被称为中值选民定理(median voter theorem)的著名结论,多数原则将产生中值选民最偏好的结果。中值选民是指正好处在分布的中间的选民。在这个例子中,如果你按选民所偏好的预算给他们排序,而且无论从这个队列的哪一头数50个选民,你将发现,中值选民想要 100 亿美元的预算。与此相比,平均偏好的结果(把偏好的结果相加再除以选民的数量)是 90 亿美元<而多数结果(最多选民偏好的结果)是 150 亿美元。
中值选民定理的一个含义是,如果两个政党都希望努力使自己当选的机会最大化,那么它们就要使自己的立场接近中值选民。
中值选民定理的另一个含义是,少数人的观点不会得到过多重视。
- 政治家也是人
政治家也是有目标的。最好假设政治领导人总是追求整个社会的福利,即他们的目标是效率与平等的最优结合。这也许是最好的,但这并不现实。利已是政治活动者的强大动机,正如它是消费者和企业所有者的动机一样。一些政治家的动机是想再次当选,因此为了加强自己的选民基础,他们可能愿意牺牲国家利益。另一些政治家的动机只是贪婪。如果你对此有所怀疑,你就应该看看世界上的穷国,在这些国家,政府官员的腐败普遍制约了经济发展。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经济学中将心理学的观点考虑进来的分支学科。
- 人们并不总是理性的
对人类决策过程的研究力图查明人们犯下的系统性错误。下面是几个发现:
人们过分自信
人们过分重视从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细枝末节
人们不愿改变自己的观念
为什么当心理学和常识都怀疑理性假设时,经济学却仍要建立在这个假设上呢?
一种回答是,即使理性假设并不完全真实,它还是足够接近真实来建立合理准确的行为模型。
不相关因素的重要性:
在经济学家的眼中,我的学生们是“行为不当”。我的意思是说,学生们的行为与经济学的核心理想模型并不一致。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没有人应该因为得了 137分中的96分(70%)就比得了100分中的72分更高兴,但我的学生们确实就是更高兴了。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就可以把考试设置成我希望的那样,而且学生还不会抱怨我。
,说明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学家并不考虑那些对理性人的思考没有什么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被假定为不相关的。但不幸的是,许多被认为不相关的因素其实至关重要。
- 人们关注公正
关于人类行为的另一种观点可以用一个被称为最后通牒博弈的实验来作最好的说明。实验过程如下:两位志愿者(他们相互不认识)被告知他们将要去进行一个实验并可以赚到 100 美元。在进行这项实验之前他们要了解规则。实验从掷硬币开始,硬币用来将两位志愿者分配为玩家A和玩家B的角色。玩家A的任务是在他自己和玩家B之间分100美元奖金。在玩家A提出他的建议后,玩家B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如果他接受了,两个玩家根据这个建议得到钱:但如果玩家 B拒绝了建议,两个玩家都空手离开。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实验就此结束。
在继续进行之前,停下来想想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玩家A,你会建议如何分这100美元?如果你是玩家B。你会接受什么建议?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是理性的财富最大化者这个假设得出了一个简单的预期:玩家A应该建议他得 99 美元,而B得1美元,而且玩家B应该接受这个建议。毕竟,一旦玩家A提出了建议玩家 B只要能从中得到点什么,他就应该接受建议,因为他的状况会有所改善。此外,由于玩家A知道接受建议符合玩家B的利益,所以玩家A就没有理由给玩家B多于1美元的钱。用博弈论(第17章中讨论的)的语言说,99-1分配是纳什均衡。
但是,当实验经济学家让现实中的人玩最后通牒博弈时,结果与这种预期差别很大。充当玩家 B角色的人通常会拒绝只给他1美元或类似的少量钱的建议。由于预料到这一点,扮演玩家A角色的人通常建议给玩家B的钱远远多于1美元。一些人将提出50-50的分法,但更经常的是,玩家A建议给玩家 B30 美元或 40 美元这样的量,并把大部分留给自己。在这种情况下,玩家B通常会接受建议。
这说明了什么呢?合理的解释是人们部分受天生的公正观念的驱使。99-1的分法在许多人看来是如此之不公正,以至于即使自己一无所获也要拒绝。与此相反,70-30的分法虽然仍不公正,但没有不公正到使人们放弃正常的利己心。
- 人们是前后不一致的
生活中人们经常为自己制订计划,但他们往往并没有遵守计划。一个吸烟者答应戒烟,但在吸完最后一支烟的几小时里,他又要求再吸一支并违背了诺言。一个想减肥的人答应不再吃甜点,但当侍者端来甜点盘时,他又忘记了诺言。在这两种情况下,即时满足的欲望使他们放弃了自己过去的计划。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消费-储蓄决策是人们总是表现出这种不一致性的一个重要例子。对许多人来说,支出提供了即时满足。而储蓄,如同放弃香烟和甜点一样,要求人们为遥远未来的报酬而做出现时的牺牲。
这种前后不一致性意味着人们应该努力用一些方法使自己忠于未来并按计划行事。
总结
当你学习经济学时你可以更充分地领悟这些原理的真谛以及运用这些原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不对称信息的研究应该使你更谨慎地对待市场结果;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使你更谨慎地对待政府的解决方法;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使你更谨慎地对待依靠人的决策的任何一种制度,既包括市场也包括政府。
如果说这些主题有一个统一的观点,那就是:生活是杂乱的。信息是不完全的,政府是不完善的,人也是不完美的。当然,在你开始学习经济学之前,你早就知道这些。但是,如果经济学家要解释,或者甚至要改善周围的世界,那么就需要尽可能准确地理解这些不完善之处。